3•15“以案说险”:防疫莫忘防诈骗,案例解析教您防陷阱
来源:发布时间:2020年03月10日
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,“3·15”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期间,南通农商银行推出“以案说险”专版,进行风险提示。聚焦疫情期间典型案例,提醒大家警惕诈骗新手段,守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。
一、案例展示
案例一:谎称亲属被疫情感染
不法分子冒充学校或者某公司工作人员,以孩子或亲属突然高烧,已被隔离医治为由,要求亲属汇缴“住院费”等,骗取受害人钱财。
案例二:伪装公益捐款
不法分子冒用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,向用户发送防控新冠肺炎“献爱心”的虚假信息,利用群众同情心骗取“善款”。
案例三:虚假网络贷款
不法分子向用户发送虚假网络贷款链接,通过无担保、无抵押、低息等字眼吸引点击,违法获取用户身份证、银行卡、电话号码等信息。
二、案例解析
2015年11月13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行为规范,要求金融机构充分尊重并自觉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、知情权、自主选择权、公平交易权、受教育权、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,依法、合规开展经营活动。
三、维权小知识
1.克服“贪利”思想,不要轻信麻痹,谨防上当。
2.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、通讯信息等家庭、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。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、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、电话,要仔细核对,不要着急恐慌,轻信上当。
3.多作调查印证,对接到培训通知,冒充银行、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募捐、招工、婚介等的诈骗,要及时向本地相关单位和行业,或亲临办公地点进行咨询、核对,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。
4.日常多提示家中老人、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,提高家人安全防范意识。
四、金融消费者维权热线
中国银联:95516
中国银保监会:12378
中国人民银行:12363
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:12315